蒋雯丽的广告与俄狄浦斯的情结
近来,坊间又有了一个可资茶余饭后争论之话题,即蒋雯丽所拍广告涉嫌乱伦之事,相关报道:
蒋雯丽因CCTV6新播出的一个化妆品广告,遭到了网友的一致炮轰。有人指出该广告有“儿子想娶妈妈”的乱伦嫌疑,让人难以接受。
广告中,蒋雯丽扮演的“母亲”和5岁左右活泼可爱的“儿子”对话:
孩子:“妈妈,长大了我要娶你做老婆。”(孩子的表情很天真)
蒋雯丽:“什么?”(有点惊讶)
孩子:“我要娶你。”(孩子很认真)
蒋雯丽:“那爸爸呢?”(逗小孩)
孩子:“我长大了,爸爸就老了。”(两人很幸福地拥抱在一起)
孩子:“妈妈永远也不会老!”(最后出现画外音:×××修护系列产品让妈妈永远年轻。)
关于这条广告是否该停播?广告商和蒋雯丽是否有责任?我在此不想做评论,我只是由“儿子想娶妈妈”想到了古希腊悲剧中著名的《俄狄浦斯王》故事——
古希腊俄狄浦斯王生下一个儿子,预感将来儿子长大后会杀死父亲,并与母亲结婚。国王非常害怕,命人把婴儿丢在山上,让其饿死。但一个牧人发现了婴儿,送给了邻国的国王,成了那里的王子。而他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父母是谁。长大后他成为了一个英雄,并娶了底比斯女王为妻,又杀死了一个旅行者。后来他才发现,自己亲手杀死的人竟是自己的生父,而所娶的女子竟然是他的亲生母亲。当年的预言成为现实,俄狄浦斯万分悲伤,弄瞎了自己双眼,离开底比斯流浪四方去了。
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命运力量的强大,命运的悲剧是任何人都难以抗拒的。然而到了近代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口中,俄狄浦斯故事的意义变得更为重大,以至于隐含到了全人类共同的内心世界——俄狄浦斯情结!
俄狄浦斯情结,即所谓“恋母情结”,是弗洛伊德理论最核心的部分。
在人类的婴幼儿时期,每个孩子都暗恋爱着自己的父亲或母亲,而怨恨他们的妻子或丈夫(亦即自己的母亲或父亲)。在原始社会中,这种本性可能会爆发出来,到了青少年时期便会表现为“弑父娶母”。原始社会,每一个父亲都对此深感焦虑(若已确知父子关系的话),便将之定为“乱伦”罪行,严格加以禁止。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,无论是童年的无意识还是少年的有意识。但这种渴望却一直深埋心底,在潜意识的最深处。
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都有严重的恋母情结,比如博尔赫斯终身陪伴在老母身边,直到自己将死之时才娶妻。
弗洛伊德认为——由于俄狄浦斯情结在童年时遭到压抑。那么在成年以后就会通过寻找伴侣释放出来,其实伴侣就是自己所恋之母或所恋之父的替代品。男人寻找妻子也是在寻找另一个母亲,女人寻找丈夫也是在寻找另一个父亲。
俄狄浦斯情结影响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,也影响到成年人的种种潜意识,甚至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经济活动尤其是文学艺术——尽管与人类文明的道德截然相反。
至于蒋雯丽的广告是否有意识地去表现了俄狄浦斯情结,这个谁都不知道,但至少在弗洛伊德的眼中,却是人类天性之体现。
图:俄狄浦斯
评论